科技人才下沉助力盘锦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先行地
广袤的辽河三角洲腹地,盘锦这座“湿地之都”正书写着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动篇章。近年来,盘锦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”“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、在人才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将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服务“三农”的金钥匙,推动科技人才、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,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呈现精准高效、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。 赋能产业升级我市科技特派实现历史新高
农村科技特派行动是政府部门推动科技下乡、人才下沉、服务“三农”的核心抓手。近日,《2025年辽宁省农村科技特派行动计划项目》正式发布,全省持续加大资源投入,优化项目布局。这份沉甸甸的“科技礼包”,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与项目支撑。 2024年,我市承接省级科技特派团数量达到7个,首次实现科技服务覆盖全域所有县区,在水稻种植、稻蟹种养、碱地柿子、水飞蓟、香菇种植、河蟹“牛奶病”防控等多个关键领域引入沈阳农业大学、辽宁省农科院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、辽宁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的20多名专家,破解了一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。 2025年,盘锦承接的省级科技特派力量再攀新高:科技特派团数量增至8个,并首次承接科技特派组2个。 总数10项的科技特派项目,达到历史新高,涵盖了河蟹健康养殖、盐碱土改良与利用、黑土地保护、海洋牧场建设、水利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,形成了支撑盘锦特色优势农业全链条发展的科技服务网络。
精准有效落地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田间地头
科技特派员们扎根一线,以解决实际问题、满足产业需求为导向精准行动,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田间的丰收: 稻蟹双赢新模式:在盘山县,省级科技特派团推广的“早放精养、种养结合、稻蟹双赢”生态种养模式成效卓著。水稻实现少施肥、不减产、提品质,同时攻克了大规格河蟹养殖关键技术,基地河蟹70%达到二两以上标准,大幅提升了综合效益。生态防控护水稻:辽宁省大洼区科技特派团大力推广水稻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,显著降低农药施用量。项目区实现水稻亩成本节支30元、稻谷单价提升0.1元/公斤,在亩产600公斤基础上持续增产增收,并形成绿色防控技术流程。“牛奶病”防控显身手:面对困扰河蟹产业的“牛奶病”,辽宁大学科技特派员驻扎兴隆台区养殖一线,研发新型杀菌剂,现场指导蟹农进行扣蟹浸泡处理,显著提升成蟹成活率,为蟹农吃下“定心丸”。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:在双台子区香菇基地,沈阳农业大学特派团全程护航,从菌棒无菌化生产到对接电商销售,助力菇农实现优质高产、产销两旺,“小香菇”撑起了“致富伞”。在盘山县沙岭镇,依托辽宁省农科院共建的花卉团队,为花农提供菊花定植全流程标准化指导,推动花卉产业向高品质、全链条发展。耐盐碱水稻新品种“盐禾香”系列在盐碱地所专家指导下,通过闭环技术服务模式,实现食味提升与单产增效。
创新帮扶模式特派组赋能更显“实”效
2025年科技特派工作首次引入科技特派组模式。我市承接了由辽宁省水利院及辽宁省中化沈阳化工院组建的2个科技特派组。企业人员不仅带来先进技术,更能依托其市场渠道、管理经验、产业化思维等独特优势,在技术应用、成本控制、市场对接、品牌打造等更多维度为帮扶对象提供全方位的、更接地气的支持,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承接科技特派组,标志着盘锦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更加扎实,更加聚焦产业痛点和发展需求,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其工作正向着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、更实效果迈进。 从7团到8团2组,从局部覆盖到全域服务,从单一技术到全链赋能……这一不断壮大的科技支撑力量,正持续为盘锦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。行走在盘锦的田野乡间,科技特派员活跃的身影与农民丰收的笑容交相辉映,一幅科技赋能农业、创新驱动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